一、课程介绍
课程性质:《中医外科学》属于中医学专业的专业平台必修课。
课程任务:《中医外科学》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,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、诊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。其主要针对外科常见病、多发病及现代难治病,通过继承发掘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,汲取前沿相关学科的先进理论和技术,以及通过临床和文献进行研究。
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要求学生应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。包括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、内治法、外治法等总论部分的知识和技能,以及疮疡病、皮肤病、肛肠病等各论部分的知识和技能;理解中医外科的主要内治法、外治法和操作技能,以及中医外科常见传染病的防治原则;了解其中一些疑难病、少见病的诊断和辨证原则;具有从事诊治中医外科疾病的临床思维和临床基本技能操作能力,以及自主学习能力、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。
目前,该课程已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,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,采用了网络与多媒体教学手段,形成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、实力较强的教学梯队。
二、建设成员概况(人数7)
课程 组人 员构 成(含外聘 教师) |
姓名 |
性别 |
出生年月 |
职称 |
学科专业 |
教学中承担的工作 |
张翠月 |
女 |
1966.12 |
教授 |
中医学 |
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|
史艳平 |
女 |
1984.01 |
讲师 |
中医学 |
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|
杜耀战 |
男 |
1964.08 |
教授 |
中医学 |
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|
刘彦丽 |
女 |
1986.03 |
讲师 |
中医学 |
参与实践教学 |
张雪鹏 |
男 |
1975.04 |
副教授 |
中医学 |
参与实践教学 |
刘 海(附院) |
男 |
1965.05 |
主任医师 |
中医学 |
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|
邓婧靓(附院) |
女 |
1985.11 |
主治医师 |
中医外科学 |
参与实践教学 |
三、课程建设情况
1.课程建设总目标
以“以学生为中心”的教学理念为指导,充分发挥“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主导”作用;以社会需求为导向,遵循高等教育规律,持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,主要从教学内容和方法、考试内容、考核方式、师资队伍建设、网络资源的利用、教学及学术研究等方面加强课程建设,注重教育与科研相结合,近三年内中医外科学课程逐步建设为:课程体系较为完整、结构合理、师资力量雄厚、教学方法先进、课程特色鲜明的一流课程。
目前,该课程主要通过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,发挥医教协同作用,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,辅以微助教、钉钉、微信等平台,建设一流课程网络学习资源库,更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,以及通过可持续的案例讨论加强临床思维和技能培养,并且更好实施了形成性评价,充分展示了课程先进的教学理念、独特的教学方法、丰硕的教学成果;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料,拓展了学生学习空间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、团队协作学习、沟通交流、探究学习的能力,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、终身学习和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需要。
2.师资队伍建设
《中医外科学》课程开设以来,即采用内培外引措施构建中医外科学教学团队。截至目前,课程组已基本创建一支专业知识强、教学效果好,教书育人,能够全身心投入教学改革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。
2.1 师资队伍特点
本课程教学队伍共有7名教师,以中青年为主。课程组师资结构具有以下显著特点:
第一,职称结构:其中教授 3 人,副教授 1 人,讲师 3 人,形成了合理的梯队层次。课程组中有2 位教师,来自于附属医院,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带教工作,深入推进了医教协同发展。
第二,年龄结构:40—55岁3人,30—40 岁 4人,平均年龄仅为 39 岁。该年龄结构,正值精力充沛、思维活跃、教学经验丰富阶段, 对于今后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。
第三,学历结构:学士3人,硕士 4人。
总之,教学队伍中教师年龄、职称、学历、学缘结构合理。本教学团队教师学科专业知识精深,教育科学知识扎实,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及目标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,开展教学研究项目;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,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教学,教授们均拥有10多年教学经历,教学经验丰富。团队教学效果良好,年终考评均为合格或优秀。
2.2 课程负责人
《中医外科学》课程负责人张翠月教授,本科学历,近五年来主要讲授中医外科学、中医护理学等本科课程。在教学工作中,始终坚持做到认真讲好每一堂课,及时更新观念,教书育人,受到师生们的普遍好评,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。2016、2017年度全网担保平台年度教学质量考评优秀;近3年来主持全网担保平台教育教改项目3项,参与1项,期中《中医外科核心课程》、“基于翻转课堂的CBL教学模式在中医外科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”2项教改项目已结项;大力推进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,参与《中医内科学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,已于2018年于河南省在线开放课程中心平台上线;参与的《中医内科学》、《中医诊断学》作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近结项;推进课程试题库建设,参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试题库建设项目中的中医外科学试题库建设,已于2018年12月上传1类试题;自编中医外科学教学案例1部;推进教材建设,主编已出版《中医外科学》、《皮肤性病学》、《中医学》教改教材;在编《中医外科临床案例》《中医外科学习题集》接近尾声;2016、2017年度被评为全网担保平台先进工作者。参与十三五规划教改课题1项;参与省级教学质量工程1项。2019年主持市科技攻关项目1项;2020年主持横向课题1项和参与校级教改立项1项;2021年中医外科学获学习通“示范教学包”证书,撰写教改论文2篇。
3.教学改革及成效
《中医外科学》课程教学改革涉及教育思想、教育内容、教学方法和教学手
段等方面的系统改革,改革成效如下。
3.1 明确专业定位,构建课程体系
课程组成员充分利用研究成果,以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为导向,建立了一个基于OBE理念的“产出导向→目标设计→信息反馈→目标调整”的人才培养模式,不断调整、改革课程教学内容,为了更好实现课程目标,课程总学时数适当调整,课程单元模块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重构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
3.2 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
多种形式引入案例教学方法,如基于翻转课堂的案例教学、课堂案例讨论、线上线下混合式实践教学、临床见习、实习案例教学等,强化了临床能力培养,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提高了教学效率。同时,对考试方法进行了改进,采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考试方法,注重形成性评价,强化课内实训和临床实际操作的无缝对接,有效实现了“早临床、多临床、反复临床”,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,培养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、中医外科技能、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,提高了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。
课程教学内容总学时数适当调整,课程单元模块内容进行合理整合重构,教学内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,将部分理论讲授(知识点)改变为自主学习,部分内容采用案例式教学,编制了中医外科临床案例、中医外科习题集、多媒体课件、微课等系列教学资料;采用了基于翻转课堂的案例教学方法、推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,目前,相关教改结项2项,立项1项,发表教改论文2篇,学习通线上教学或“示范教学包”证书。在科学研究方面,市科技攻关项目和横向联合项目各1项,科研促进教学,取得一定效果。
4. 下一步主要建设内容
挖掘中医外科学课程思政元素,做好课程思政建设;进一步完善课程网络平台建设,录制重点理论课程和网上虚拟实训课程;多参与交流学习,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;申报教研教改课题和发表高质量创新性论文。
《中医外科学》教改结项
《中医外科学》核心课程结项
《中医外科学》教学课件 《中医外科学》临床案例
《中医外科学》题库参编 《中医外科学》自主学习
学习通《中医外科学》课程平台
《中医外科学》教改立项及教改论文
《中医外科学》示范教学包证书